行业热点

行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热点

地方审计报告公布,多地通过国企购买国有资产定性为虚增财政收入

来源: 时间:2024-09-19 17:03:24 浏览次数:

近来,审计机构发布的地方政府2023年预算及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报告显示,多省市存在虚增财政收入的问题,涉及金额少则数千万元,多则数百亿元。相关造假手段,日前被媒体曝光。

图片
多地存在虚增财政收入
多个省份近日公布了当地政府2023年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其中揭露了一些地方政府财政造假的情况及手段。
广东省的3个市及3个县,通过国有企业购买国有资产等手段,虚增了171.01亿元的财政收入。审计报告指出,这种方式是通过内部交易制造出虚假的财政收入数据,账面上看似收入增长,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
河北省的1个市和7个县通过虚假处置公益性资产、多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或罚没收入的方式,虚增了24.95亿元的财政收入。审计报告表示,这种手法是通过夸大资产的处置价值,或随意调整收入来源,来实现虚增收入的目的。
四川省青海省都存在将定向捐赠资金缴入同级财政的问题。通过这种手段,这两个省为地方政府虚增了4151.22万元的财政收入。其中,青海省还将收回的以前年度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从而制造出2000万元的虚假财力。
审计报告还显示,辽宁省有4个市、19个县,存在利用财政资金缴纳特许经营权,转让价款、土地出让金和罚款等方法,在非税收入方面造假。内蒙古也有4个盟市通过不当征缴资金,虚增了286.49万元的非税收入。
此外,审计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收入征收过程中存在人为调节的现象。
例如:有税务部门为完成当年任务,多征收或提前征收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542.9亿元,在完成任务后又延压企业所得税等,涉及资金达947.9亿元。
山东省有30家单位未落实票款分离制度,由单位根据需要择期上缴国库,其中19家单位2022年处置收入1.09亿元,延后至2023年入库。

辽宁省也存在组织收入不合规的问题。有的市县调节收入4.11亿元,有的市县多征土地增值税等9383.74万元。

图片

为何虚增
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中共当局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为了博取虚假的政绩,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虚增财政收入。此外,近几年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收支难以平衡,也会通过财政造假来筹集财政资金。因此,地方政府虚增财政收入是一个老问题。
另外在东部省份某区财政局长看来,地方财政虚增收入动机源于三方面:上级指标考核压力、地方政府自身的排名压力以及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
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朱飞在2024年发表的《审计“虚增财政收入”问题应紧盯“空”和“转”》一文中提到,经济下行影响下,一些地区财政收入短收严重,为弥补财政亏空、规避财政赤字,往往无中生有,在既定的财政收入范围之外,将各种非财政资金缴入国库,虚增财政收入,维持收支平衡。

2019年起,财政部推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以债务率为考核标准,将不同区域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即:红(债务率≥300%)、橙(200≤债务率<300%)、黄(120≤债务率<200%)、绿(债务率<120%)。债务率该指标反映地方政府动用当期财政收入满足偿债需求的能力,分为一般债务率和专项债务率。一般债务率、专项债务率的风险预警线均为100%。如果不把地方财政收入这个分母做大,债务率就很容易掉入红色区间。进入这个区间,政府投资、举债等各方面都会被限制,那就“什么工作也做不了”。

图片

有何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虚增财政收入掩盖了真实财政收入状况,隐瞒了实际财政赤字,加剧了地方财政风险,也干扰了中央对地方真实财政状况的判断,并损害政府公信力。

专家建议,抑制虚增财政收入行为,一方面需要地方端正政绩观,科学理性设定财政收入指标,并落实预算法等收入指标只是预期性指标,而非刚性完成任务指标,减少地方为了完成任务而虚增收入。并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另一方面,相关方面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虚增财政收入行为,严肃问责相关负责人。

 结 语 

地方财政的虚假现象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只有通过加强监管、透明操作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真实性,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版权所有 全国城建人才教育培训网--北京华宜开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7529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在线咨询